微信公众号:北京市农广校 欢迎关注北京农广校新浪官方微博

热门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体系新闻

把教育做到农民的心坎上

发布时间:2015-01-26 14:18:18 文章来源:延庆农广校 点击数量

 2014年盛夏,京郊延庆县四季花海景区游人如织。刘斌堡乡大观头村民俗户梁宝全看着一辆辆自驾车从自家门前飞驰而过,再抬头望望自己用300元淘换来的“天下第一楼”的招牌,苦笑着摇了摇头。终于有一辆车停了下来,老梁三步并作两步迎了上去。当市农广校校长朱启酒带着专家团队出现在他的面前时,老梁又惊又喜。平静下来,老梁想起了那张字条。

一周前,老梁参加了由市农工委主办、市农广校承办的民俗旅游专题培训班,听完朱校长讲授的《乡村旅游品牌锻造》一课后,他隐约感到困扰已久的问题终于要解决了!内向的老梁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写了一张字条,请辅导教师交给校长。字条上写着:“朱校长好!我村地处延庆县三大景区的交接部位,“路过”的位置,留不住游客,请农广校帮帮我。”老梁没有想到一周后农广校的专家团来了。

通过深入调研,专家团队帮助老梁制订一套改进方案。针对“过路”位置,提出了“聚合资源借船出海”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拿着方案,老梁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是“守着金山要饭吃”。

市农广校的教育是行走田间的教育,是推开农户家门的教育,是农民心坎上的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老梁的故事正是这种教育的一个缩影,其背后是市农广校对每一位学员的承诺:“培训你一天,服务你一年。”

做行走田间的教育,做推开农户家门的教育,市农广校相信行动的力量。在行动中,市农广校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在政府与农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边要作政府部门的得力助手,一边要作农民的贴心人,密切配合各级农业科教部门把科技送到田间,把惠农富农政策传到农民手中。在行动中,农广人塑造了“行走田间为农解忧”的职业态度与社会责任感,找到了农民教育培训的理论与方法,把教育培训从课堂延伸到田间,将科技服务由科普导向转为问题导向,通过进村入户,掌握学员的难题与困惑,从而瞄准服务的“靶心”;在细化问题的基础上,由专家团队提供“点对点”科技支撑,确保服务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建立科技服务档案,对服务效果进行全程跟踪,从而构建起完备的精准化科学服务工作机制。

农民教育要做到农民的心坎上,要有温度。市农广校在“以育人的理念,开展系统培训、全程服务,让农广校的经常性培训和跟踪服务长伴新型职业农民”农广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全面提升了服务“三农”的意识。建网站、开微信、设热线,利用各种即时通讯手段将农广校与学员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从热线电话中听学员的需求,从微信平台上看学员的期待,思学员所思,急学员所急。学员巴洪波至今难忘一件事:“2014年6月,我村发生西瓜病害,情急之下,我深夜11点试着打电话给农广校的老师。原本担心老师早已休息了,没有想到农广校老师接起了电话,耐心地询问病害详情,还安慰我不要着急,农广校会尽力找专家为我们解决。一天后,农广校带领专家来到我村的西瓜地。不但为我们找到病害的原因,还通过相关部门为我们申请到农业保险的补偿。”

在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市农广校扛起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大旗。“文化驻乡工程”用“文艺火花”点燃农民学习热情,让文明成果普惠京郊农民;推进农村文化试点村的建设,着力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以文化整合农村生活、生产和生态资源,创新村域农业发展模式,拓宽农民致富渠道,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启动“农艺入户工程”,为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向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示范五大功能转型搭建教育平台。市农广校的教育永远在路上。

2014年岁末,老梁给市农广校传来了一组图片:“驴友驿站”的招牌替换掉了“天下第一楼”,院前一片杂草规划成了停车场,老梁和媳妇站在三五个外国游客当中乐得合不拢嘴。

市农广校 许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