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扎根农业沃土的“芦笋达人”,在校园实践中埋下耕读兴农的种子;
她是打破欧美技术垄断的追光者,结识“中国芦笋之父”,以全雄育种技术革新开启芦笋产业突围之路;
她是科研攻坚的实干家,新建科研平台、推动校企合作;
她是反哺母校的践行者,携农产品返校推广,以产学研协同延伸芦笋产业链;
她更是兴农路上的引路人,用执着与热爱激励青年厚植爱农情怀,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耕读篇章。

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有一位被大家亲切称为“芦笋达人”的新农人——张桂芬。她以坚定的执着和满腔的热爱,在耕读兴农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奋斗篇章。
农职学子播下耕读兴农的种子
1996年,张桂芬考入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2001年北京市农业学校、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攻读财务管理专业。在这里,她不仅系统学习了财务管理知识,更在与农业相关的课堂和实践中,逐渐加深了对农业产业的认知。课堂上,她积极参与财务案例分析,培养了严谨细致的思维方式,掌握了财务领域的核心要点。课后,图书馆里总能看到她专注学习专业书籍的身影。

学校丰富的实践活动成为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平台。她投身各类农业实践项目,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作物生长周期、种植技术和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在一次农产品展销会的组织中,她负责财务预算与成本控制,从场地租赁费用核算到宣传物料采购成本把控,每一个数字都反复核对,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这次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农业产业需要精准财务规划,也让一颗服务农业的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结缘芦笋,与“中国芦笋之父”开启产业革新之路
2021年初,张桂芬结识了“国家芦笋之父”叶劲松教授,逐渐关注到我国芦笋产业的现状,从此与芦笋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国内芦笋产业面临诸多困境,使用的雌雄混合杂交种和F2代种导致假种子泛滥、品种混杂退化,而欧美已全面推广全雄品种。“叶老得知我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学生,特别喜欢与我探讨农业知识,随着对芦笋的了解逐渐加深,我觉得需要有人把这件事做起来!”张桂芬深感责任重大,决心在叶劲松教授带领下推动我国芦笋产业变革。
一旦启程,便如破竹之势锐不可当,定当全力以赴干到底!张桂芬全力推动公司科研创新,新建芦笋生物科研室,精心采购基因检测仪器、植物培养箱等先进设施设备,为科研提供坚实硬件保障。她诚挚邀请叶劲松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定期组织团队交流研讨,从芦笋生长习性研究到育种技术试验,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心血。同时,积极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专家团队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围绕芦笋优良品种选育和育苗技术研究,优势互补、协同攻关。
2023年6月,团队开始精心育苗,经历播种、发芽、移栽等多个环节,9月定植,生长两个月后清园休眠,2024年1月出土生长,3月终于成笋。看着长势旺盛、部分结籽的芦笋,张桂芬欣慰不已,多年努力初见成效。当叶劲松教授看着自己辛勤指导培育的芦笋终于播种成功后,不住地为张桂芬点赞!

科研攻坚不断探索,实现市场与政策双重肯定
张桂芬全力推动公司在芦笋产业的科研创新,新建芦笋生物科研室并引入专业设备,搭建起芦笋育种科研平台。
通过与母校的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攻关,2023年进行育苗定植,2024年成笋并在多地试种成功。京绿20系列全雄品种展现出显著优势,有效解决了假种泛滥与产业低效问题。京绿20系列全雄品种具有极强杂种优势,生长快、质量好、经济效益高,拥有中华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该系列全雄 F1 代杂交种已在全国10个省市、30余个试种基地试种,反馈回多个优胜信息。
2024年,公司申报的良乡镇西石羊村盛禧农业科技小院获批“北京科技小院”,从“科技小院”到市场认可的跨越,为芦笋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科技动能,商品芦笋不断获得认可和关注。

心系母校,产学研协同助力乡村振兴
取得成功的张桂芬始终心系母校。2024年,她携农产品返校参加“校友回家——优质农产品展销活动”,在长阳校区图书馆门前广场展示公司名优特农产品,老师们为其站台鼓励,现场洋溢着清新瓜果香和浓浓师生情。

她与母校达成进一步深度合作意向,聚焦芦笋深加工领域,围绕芦笋营养提取、功能食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研制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产业化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延伸芦笋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她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学弟学妹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农业领域书写辉煌篇章。
张桂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着更多人深耕农业、科技报国,成为兴农路上的引路人。她的故事,是对耕读兴农精神的生动诠释,也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在未来,相信“芦笋达人”张桂芬将继续带领团队在芦笋产业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509053】(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