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农职概况
学校简介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农职概况 -> 学校简介

永定河畔,稻田南里。1957年,刘少奇同志亲自撰写人民日报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传达党中央关于“广大青年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做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式农民”的要求,学校前身——北京青年农场应运而生。毛泽东主席侄女毛雪英、张闻天之子张宏生等70多名老一辈革命家子女与2000多名知识青年,投入到火热的劳动生产中。1958年,青年农场转设为北京农业技术学校,彭真、贺龙、聂荣臻、杨尚昆四位老一辈革命家联合题词“鼓足干劲,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加强锻炼,提高政治觉悟”。本世纪初,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北京市农业学校、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城乡建设学校和八一农业机械化学校,相继合并组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校拥有长阳、香山、清河、北苑四个校区,占地面积1218亩。作为北京农业类高职院校,坚持“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和“立德、修业、求知、笃行”的校训精神,奋进在高等农林职业教育前列。


脚踏实地,追逐梦想。学校坚持“爱农强农、爱军学军、爱党兴党、爱国报国”,把家国情怀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镌刻了培根铸魂的红色基因。坚持“拓荒垦殖、勤耕苦读、笃农强技”,培养了10万余名扎根乡土的“一懂两爱”人才,锻造了务农重本的农业基因。坚持“技术立身、产业强国、强基铸魂”,着力培养服务首都农村需要的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铸就了匠心为本的职教基因。学校坚持传承和弘扬“三大基因”,扎实办学兴教、潜心育人兴农,2006年通过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11年国家级示范校验收获“优秀”。特别是新时代以来,获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获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科技部星创天地首批授牌建设单位。入选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和第六届“中国高职50强”。


以农为先,特色鲜明。学校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发展需要,设置园艺园林、动物科技、食品与生物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商务与管理、智慧农业工程、通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8个二级学院,面向京内外招生,拥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瞄准国家“三农”发展重大战略和首都“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动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及时跟进对接北京乡村振兴和都市农业产业升级,形成了与都市农业产业契合度高、总体规模适合、布局结构合理的园艺技术、动物医学、食品安全、水利工程、智慧农业、现代服务、农村经营管理7个专业集群。先后荣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5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20项,连续两届获得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匠心为美,钟灵毓秀。学校大力推动强师战略,培养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在编教职工775人,其中教授53人,高级职称占比58%,“双师”占比94.3%。现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专业创新团队1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4个,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林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1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及教学名师、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55人。


立地顶天,大爱育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实施“分类施教”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人人成才。用心用情关爱学生,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先立地、再顶天”“根扎最深处、心向最高处”的成长理念,做到脚踏实地、苦练硬功,增强本领、奉献社会。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双创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各类奖项613项,其中国家级奖项71项。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获特等奖5项、金奖21项,位居首都高校前列。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收获1金、2银、5铜,学校首次捧得“挑战杯”市赛“优胜杯”。学校整体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获“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校企合作携手共赢。学校践行职业教育德技并修要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卓越新才。校内实践场所建筑面积63368平方米,建有1个国家级食品安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绿色科技示范园、京林园林工程师学院、首农园艺工程师学院、北京排水集团给排水工匠技师学院、清河水利建设工程师学院等9个省级实训基地,以及景观营造综合实训室、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心、动物医院等151个教学实验(训)室。纳入教育部“园林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水利水电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监测体系平台;入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国家百所数智化标杆实训基地。校政企合作成立农业中关村园区市域产教联合体、首都园林绿化科技创新联盟,校校、校企合作组建中国数智园艺、中国动物诊疗、全国食品营养与安全、中国现代设施农业等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共同开展智慧农业专业群和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专业等2个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连同410个校外校企合作基地,实现了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携手共赢的发展格局。


扎根首都,服务京郊。学校充分发挥市委农工委党校和市农广校独特办学优势,着力培养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乡村的建设者。紧贴北京“种业之都”功能定位,不断深化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北京科技小院和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等平台建设,全力推进科技项目带动、科技人才支撑、大学生科技创新三大计划,把人才、智力和科技资源辐射到广阔农村。先后获批中央组织部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北京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北京市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是北京高校“引智帮扶”联盟理事长单位,荣获北京市脱贫攻坚集体嘉奖单位和农村工作先进集体单位称号,被誉为“京郊人才培养的摇篮”。


走向世界,开放交融。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积极发挥现代都市农业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建设海外“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与16个国家27所院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入选“鲁班工坊建设联盟”成员单位、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创办中泰农业职业学院,连续3次获“中泰职业教育合作突出贡献奖”。面向中亚五国招收留学生近百名,留学生在“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中获特等奖。学校12名教师入选农业农村部对外农业技术援助项目储备专家,境外办学案例入选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乘势而上笃行不怠。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催生新作为。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着力建设一所有情怀、有味道、有品质的大学。在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聚焦职业本科和都市农职建设,打造服务首都乡村振兴的乡村干部和乡村能人摇篮,建设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和市民美好生活基地,以红色基因为魂、以农业基因为根、以职教基因为本,立足新农职服务强国建设,立足京西南服务乡村振兴,立足大农业服务美好生活,努力把学校建成都市农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高等职业院校。